鲁迅为什么要写"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。"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5/31 21:57:18
为什么要写"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。"?为什么不写: 有两株枣树?
看起来好像很多余啊.分开写一点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的感觉.这样到底是为什么啊?

有学者认为,这表现了鲁迅对当时兄弟(与周作人)反目所感到的悲凉和无奈。同样都是枣树,却合不到一起,一株与另一株在形式上是对立的。

也只是今人的看法,我颇有同感。但鲁迅真正的想法,也只有他知道了

鲁迅先生写过“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另一株也是枣树”的句子,为什么我写了“路边有两棵草,一棵是狗尾草,另一棵也是狗尾草”老师给我的批语却是“废话一句”?
因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士,第二个就是蠢材.
鲁迅的《秋夜》中有个备受争议的名句:在我的后园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,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.
这个名句给了我们常人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:我们也能挑出大师的错,批评乃至笑话大师.一个中小学生或者渔父樵夫乃至街头巷尾摆摊卖菜者,也可以评论这句话:“明明就是一个病句嘛,还选入教材?”或者“鲁迅是大文豪,他能那样写,我们若是那样写,那就是废话”.更为典型的当是作家刘震云的母亲的话:
刘震云的母亲不识字,但她觉得写作是件简单的事.她在镇上卖过酱油,那时开始学字.酱油店旁边是个书店,她去抓了一本书开始看,一抓就是鲁迅的书.后来她知道儿子以写作为生,聊天时就说:“你现在也写东西?这工作不难.”刘震云说:“我觉得挺难的.”母亲说:“鲁迅在写东西的人里边算是一大个的吗?”刘震云说鲁迅可成啊,好多人都觉得他写得挺好的,把他当祖师爷.母亲说:“嗨,那写作这东西太容易了,我看过他的书:后园有两棵树,一棵是枣树,另一棵也是枣树.我都能写出来,我就是识字少,那有什么,我卖酱油,一个是酱油缸,另一个也是酱油缸.很容易.”
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说法吧.
“明明就是一个病句”里“明明”这个词,让人觉得说者都懒得或不必提交证据进行分析了,甚至谁要是不认为这是个病句,就肯定连基本常识都没有了.请不要这么急着下结论,先回答我的几个疑问:既然连我们常人都觉得这“明明就是一个病句”,那么鲁迅作为大作家是否也觉察到了?他为什么偏要这么写呢?
刘震云的母亲说得很实在,我们是不能笑话她老人家的,就像我们不能以文学评论家的标准期望她一样.可是,如果我们要学写作或评作品,大约不能那样朴素地视作家以“个大”似买红薯,视创作是一缸又一缸似卖酱油吧?总得比她老人家进步些吧.
至于说“鲁迅是大文豪,他能那样写,我